投稿指南
一、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,来稿的文字复制比(相似度或重复率)必须低于用稿标准,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;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,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;未一稿多投。 二、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,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。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,可自行处理(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)。 三、来稿经审阅通过,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,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。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。 四、一般来说,4500字(电脑WORD统计,图表另计)以下的文章,不能说清问题,很难保证学术质量,本刊恕不受理。 五、论文格式及要素:标题、作者、工作单位全称(院系处室)、摘要、关键词、正文、注释、参考文献(遵从国家标准:GB\T7714-2005,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)、作者简介(100字内)、联系方式(通信地址、邮编、电话、电子信箱)。 六、处理流程:(1)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(2)我刊初审周期为2-3个工作日,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,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;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,稿件可自行处理。(3)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,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。(4) 杂志出刊后,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。 七、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:(1)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,属原创作品(包括翻译),杜绝抄袭行为,严禁学术腐败现象,严格学术不端检测,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,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。(2)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,除另有说明外,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不代表本刊观点。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。(3)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,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。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,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,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,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。(4)作品在《文教资料》发表后,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。(5)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、翻译权、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、网络传播权、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《文教资料》杂志社。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,不再征询作者意见,并且不再支付稿酬。 九、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,或邮寄编辑部,勿邮寄私人,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。

食以安为先 共创食品安全新格局

来源:食品工程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08-30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维护食品安全,离不开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依法履职尽责,完善体制机制,创新监管方式,提高监管效能。例如,实施“从农田到餐桌”全链条监管,建立覆盖所有食品类型的安全标准;

  维护食品安全,离不开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依法履职尽责,完善体制机制,创新监管方式,提高监管效能。例如,实施“从农田到餐桌”全链条监管,建立覆盖所有食品类型的安全标准;监管部门、基地和企业签约合作,将食品安全的监管端口前移至生产基地;建立食品安全监管数据融合中心,为分类监管、精准监管提供数据支撑。

  牛奶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、食品包装铅含量超标、猪肉被检出违禁药物……食品安全问题历来受到社会高度关注,但各类食品不安全事件依然时有发生。而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,人民群众对食品的需求更加多元,食品安全从数量安全、质量安全向营养、健康拓展,这对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提出更高要求。8月29日,以“共创食安新发展 共享美好新生活”为主题的2022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正式启动。

  我国在食品安全领域进行治理的经验证明,只有不断创新治理模式,引导各界共同参与,才能营造食品安全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,从而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民以食为天,食以安为先,食品安全问题是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。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氛围,必须以“四个最严”为遵循,努力跑在风险前面,形成维护食品安全的铜墙铁壁。

  当前,我国食品安全工作仍面临不少挑战。微生物和重金属污染,农药兽药残留、食品添加剂不规范使用、制假售假等问题时有发生,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逐渐显现,一些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意识不强……这些食品安全重点问题的存在,要求各级党委、政府以“四个最严”为根本遵循,维护和优化高效、有序、统一、安全的市场环境,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,引导带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,推动产品供给更营养、更健康。

  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、民心工程。2019年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》,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、最严格的监管、最严厉的处罚、最严肃的问责,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,确保人民群众“舌尖上的安全”。近年来,我国食品安全工作取得重大成效,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严谨性有较大提升,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体系不断健全,推进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和合理膳食行动也取得阶段性成效。

  随着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关切从数量安全、质量安全向营养、健康拓展,合理膳食行动的重要意义不断凸显。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印发的《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“十四五”规划》提出,建立中国居民的食物成分、人群营养健康、食品标签等相关数据库,动员全社会参与减盐、减油、减糖,促进平衡膳食。随着社会认识的逐步深化,食品安全将不仅是“吃得安全”“吃得放心”,还将是“吃得好”“吃得健康”。

  追溯食品安全问题形成和发展的脉络,不难发现食品安全不仅关乎技术,也关乎社会意识。正因如此,宣传食品安全有必要突出人人有责、共治共享的理念。在生活中,通过传播正确的食品安全理念,可以让身边人增强食品安全意识、远离不安全食品,而一条错误的食品安全知识,可能通过影响更多人而造成更大范围的危害。构建浓厚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氛围,有赖于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传播,也有赖于公众自觉尊法守法,提高维权能力和科学素养。

  食品安全工作做得好不好,直接关乎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。在有大量学生活动又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中,但凡有一种不健康、不安全的食品就可能危害很多人,甚至给青少年成长发育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。因此,必须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基础上严格管理,不放过一丝一毫的漏洞。“网红食品”深受青少年喜爱,也活跃了食品市场,但对于新出现的食品品类,监管时必须仔细分析其原料成分、加工工艺、保存方法,防止不合格的有害食品以“网红”之名危害未成年人健康。

 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,外卖、网购等新业态已成为食品安全问题集中出现的领域,这要求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创新方式方法,根据技术和业态发展的新特点对症下药。此外,经济全球化、产业链复杂化、技术迭代化的趋势,也导致全球食品安全风险不断增加。对中国的普通消费者来说,购买进口食材和食品已不是新鲜事,可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,部分地区疫情与污染的进口冷链食品及包装相关联,因此有必要增强风险意识,将不健康、不安全的食品堵在国门之外。

  客观来说,自从人类诞生之日起,食品安全问题就已经产生并发展。在人类社会对自然科学缺乏深刻全面认知的年代,食品安全问题主要体现为食用不安全、不健康、不适宜人类食用的食品。而随着人类科学认识的提升,“能不能吃”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,食品生产、加工、保存技术不断增强,与食品相关的产业链条也不断丰富。与此同时,食品安全问题呈现出复杂性、多样性和广泛性的特点。


文章来源:《食品工程》 网址: http://www.spgczzs.cn/zonghexinwen/2022/0830/851.html



上一篇:小崧股份(002723.SZ)子公司中标5490万元江门科朗食
下一篇:上半年全国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为97.49%

食品工程投稿 | 食品工程编辑部| 食品工程版面费 | 食品工程论文发表 | 食品工程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食品工程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